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Evolve 24 – Pilates with Erica Wu 倫敦華語皮拉提斯
幾乎所有的營養學家,都會說要攝取均衡的營養,從天然食物當中獲得是最重要的。大多數的醫師也都認為,營養補充品,或是機能性食品,其實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具有療效;大約每2年,世界頂尖的醫學期刊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國醫學會期刊)都會發表有關使用營養補充品是否具有療效的專題報導,而結論大多指向認為,使用綜合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對於延長壽命,並沒有顯著的證據支持效果。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持續的使用營養補充品?甚至,有些營養補充或機能性食品,例如維他命D3、薑黃素等,已經逐漸地被主流醫學所接受呢?
營養補充品,從字面上的意義,已經清楚的說明它是【補充營養】的概念,也就是針對食物攝取的營養不足部分,進行補充。營養學上當然都會強調我們的飲食營養攝取必須要均衡充足,然而,實際上,要真正能夠完整執行到【營養均衡】,其實並不容易。例如每隔十年進行一次的國人營養大調查,結果都顯示鈣的食物攝取量不足;另外,以血液分析結果評估,絕大多數的人,維他命D的量也是不足的。所以,理論歸理論,當面對部分營養素攝取不足的事實,顯然另外透過營養補充品來補足身體的需求,確實有它的必要性。
機能性食品,則是針對某些食物當中的特殊成分,在歸類上不屬於身裡運作的基礎營養素,但具有調節細胞生理反應或生化代謝的作用活性,例如這幾年受到許多重視的薑黃素、或是花青素、以及益生菌,都可以是屬於具有生理機能活性的【機能性食品】。
隨著許多基礎醫學研究的逐漸拓展,近年對於營養素,以及許多從食物、生藥草藥類天然物的機能性成分的探討越來越多。由於營養素、或是植物當中的活性成分,屬於自然界所天然存在的,無法申請專利,以產業的角度,經濟效益就無法如同藥物一般具有龐大的獲利潛力,當然在研究開發上,也就無法吸引太多的興趣。
然而,隨著對於糖尿病、代謝疾病、三高問題、癡呆症等慢性、退化性疾病,在藥物治療上逐漸面臨瓶頸之際,透過對於這些文明疾病的病因的探討,逐漸發覺營養,以及許多身體生理生化反應的調節,似乎可以做為這些疾病的早期預防及治療的標的,因而開始探討那些可以餐與調節這些生理生化功能的營養素或是機能性的天然活性成份的角色。其實,這也正符合在東方,以及西方的傳統醫學當中,都有的【食療】,或者【將食物當成藥物】的概念。
依照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否需要使用營養補充品,或是機能性食品,是要依照每個人自己的身體狀態而定。營養科學的觀點,所說的是【平均】每個人所需求的營養,然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隨著性別、工作、活動量、環境、生活型態,甚至基因遺傳的差別,都會造成每個人的營養狀態,以及營養需求有所不同。所以,要探討營養,或是生理機能的調節,其實是要以【個人化】的方式進行。
所謂的【均衡飲食營養】,通常只是針對平均健康正常的人們所制定。但是,當已經有身體的功能狀態發生問題,甚至有病痛的發生,就已經不再是【健康正常】的狀態,當然,對於營養需求,以及生理機能的調節,就會和健康狀態時有所不同了。
所以,每個人可以自我檢視,包括主觀的認知,例如是否一切自覺正常,健康狀況良好,或是有些不適症狀,或是已經有病痛發生;也包括客觀的醫學檢驗、醫療評估診斷結果,用這些資訊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狀態,評估需要什麼樣的營養,或是醫療的介入。
究竟該不該,或者是否需要進行營養補充或機能調節,其實是依個人而定。營養學,以及醫學期刊的認知並沒有錯誤,只是,請記住,這些認知是針對【一般健康正常】的人而設定。在營養學當中,也有【疾病營養】,會針對不同疾病狀態下,給予相對應的的營養照顧。
所以,實際上隨著每個人對自己的健康的狀態,以及要求程度,都會造成身體的營養與機能調節的需求不同。有的人是要維持自己的【正常健康】,有的人是要改善病痛異常問題,更有的人,希望能讓自己的身體能夠調整到最佳狀態,例如想要在60歲的年齡,擁有40歲的體能狀態,30歲的腦力反應等等。隨著目標不同,當然要執行的也有所不同。
理論歸理論,當面對部分營養素攝取不足的事實,顯然另外透過營養補充品來補足身體的需求,確實有它的必要性。
隨著對於等慢性疾病,在藥物治療上逐漸面臨瓶頸之際,透過對於這些文明疾病的病因的探討,逐漸發覺營養,以及許多身體生理生化反應的調節,似乎可以做為這些疾病的早期預防及治療的標的。這也正符合在東方,以及西方的傳統醫學當中,都有的【食療】,或者【將食物當成藥物】的概念。
其實是否需要使用營養補充品,或是機能性食品,是要依照每個人自己的身體狀態而定。要探討營養,或是生理機能的調節,其實是要以【個人化】的方式進行。